【背景】
与学生交流,首先遇到任何话的境界。描述,如下面的:父母都希望孩子去“考研”、“公务员考试”,但一个孩子,他不喜欢,也不适宜,或者,假设真的成功了考研、公务员考试上岗,东西是好东西。
家庭的期待 与 自己目标的模糊,使得自己非常痛苦。
特别是同宿舍的其它同学。都是走技术这条路(IT类专业),每天都在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。更加剧了自己的焦虑情绪。
该学生有一个过人的地方,对时政、体育类新闻节目,能够做到过目不忘。
如讨论乌克兰局势等,所以自小就被称为“评论员”。
在交流的过程中,一直都在思考,如何把这方面的独特优势转化为职场优势呢?销售、老师。是否合适呢?但限于自己匮乏的知识储备。还是未能给予比較合理的建议。
【探讨】
父母与他人给予我们太多的期待,“考研”、“考公务员”、“考银行职员”……哪一个社会地位高、待遇好,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可以做到。
但,这些是自己的追求吗?适合自己吗?
请大家一定要深思与行动。
高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。而大学毕业,则是人生第一次能够主动选择的时机。假设仍然放弃选择的机会,则也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。
近期看《》,里面提到了一个管理的误区:从小到大。我们一直在花较大力气来弥补自己的不足,而不是充分认识自己的“天赋才能”,所以一直是在痛苦中成长。
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不可能成为“第二个乔布斯、比尔盖茨”,也不会成为父母眼中的“第二个TA”,我们就是我们自己。独特而存在。
在“天赋才能”中,该书主要总结了三种主要才能,分别为“奋斗才能”、“思维才能”和“交往才能”。
(a)奋斗才能解释一个人的“为什么”的问题。
为什么我们愿意早起去编程,愿意放弃周末去做志愿者。
(b)思维才能解释一个人的“如何”的问题。如何思考、如何权衡、如何决策。是否愿意主动做出决策,还是喜欢完毕他人交代的任务。
(c)交往才能解释一个人的“谁”的问题。解释他们相信谁,与谁交往,与谁争斗。对谁冷漠。如日常生活中,有人非常难相信他人。即使是身边的朋友;而另外一些人,则可以去相信陌生人,愿意付出、敞开心扉。
这三种才能和技能、知识不一样。
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习编程。假设努力都能够做到入门,但大部分人都非常难从编程中获得持久的乐趣;大部分人都能够学会开车,但仅仅有非常少的人会以开车为乐;我们都能够学会一些会计学知识以及做账的技能,但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的人少之又少。 知识与技能。是能够教授的,但“天赋才能”。是一个人的基因和小时候成长相关,长大后就非常难改变。
另外,与其去改变一个人,还有一种更有效的做法就是,“在选人做一件工作时,他们遵循一个信念。那就是,总有人天生能把这工作做好,并获得持久的满足感。”(《首先。打破一切常规》P133-134)。即使是清洁工、司机,对于拥有这方面天赋才能的人来说,都能够获得持久的满足感与成就感。如我们海大的校车司机徐师傅。在这个岗位上赢得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,所以,“我不觉得一个平凡的博士比一个敬业出色的木匠对社会更有贡献。”(出自:《》,聂圣哲 语)
在大学。去发现自己的“天赋才能”。去充分应用自己的独特优势。假设我们还没有找到。那么就通过尝试与实践,不断接近这个目标。
空想仅仅会给我没带来空虚,唯有“实践后的思考与总结”。才会让我们逐步认清自己。
非常多同学不喜欢本专业,如不喜欢计算机,“喜欢”管理。那么就大胆的去尝试与实践吧。喜欢管理,那么你看了几本管理的书籍?了解几个管理学大师?对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哪些看法与“行动”?有一本书,叫做《》。或者我们能够说,不要等到大一后、大二后、大三后。
行动让我们进步,行动让我们走出迷茫与空虚,行动让我们成长,行动让我们父母信赖自己。做一个践行者,而非等待与抱怨者。不要停留在想象的高地。要真正去做10天、一个月。才会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是否真正喜欢。才干逐步认识自己的“天赋才干”。
老师在博文中提到的书籍,一般都购买过,或者有电子版,欢迎大家借阅与交流。见 。
想学习,认为海大不能提供优质的资源。那么请阅读。
对于上述教师的困惑(我们不能给出一个有效的建议,欢迎您提供帮助。)
版权声明:本文博客原创文章,博客,未经同意,不得转载。